借車給親友返鄉,他卻被吊扣駕照...答應前先搞清楚連帶責任,以免惹禍上身!
2021-04-16 10:49
更新:2022-08-04 18:44

【我們想讓你知道】
許多車主出於善意熱心助人,或是礙於親友關係,在未能事先查明對方有無駕照,或者駕照是否失效的情況下,就將愛車出借。一旦借用者無照肇事或遭舉發,車主可能得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吃上官司!
文 / 余佳璋
借車給親友卻因對方無照惹事端
案例說明:李先生家住高雄,某日堂弟小凱打電話告知,因有要事必須南下拜訪鄉下友人,考量搭客運很不方便,想在抵達高雄之後,借用李先生的休旅車代步。熱心助人的李先生,對自家人當然二話不說,也記得堂弟在台北開車技術不差,一口答應出借愛車。不料小凱因路況不熟,開車時疏於注意前方動態而撞傷路人,警方調查發現,小凱上個月才因酒駕遭吊扣駕照,屬於無照駕駛狀態,且該車並不屬於小凱本人,便通知李先生前來處理,這讓李先生很擔心是否要吃上官司。
駕駛人有責任還是車主?
新聞報導不時出現無照駕駛肇事的消息,常見某些駕駛人沒有考過駕照就嘗試上路,因操駕不熟悉或其他原因而闖禍肇事,有些案例則是駕駛人因違反交通管理相關規定,遭吊銷、吊扣駕照,明知開車違規,卻仍心存僥倖上路。除了駕車肇事者的責任之外,把車借給無照駕駛者,車主也須負擔相關責任,甚至賠償、罰款,但許多車主事前並不清楚自己的責任。
建業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蔡宜靜認為,無照駕駛者如因車禍致人死傷,除刑事及行政責任外,還會衍生一連串賠償責任。如無照駕駛者所發生事故的車輛是向他人借來,雖然開車撞到人的不是車主,但車主也可能要連帶賠償,因此,一般民眾要將自己愛車出借前,最好再三確認借車者是否有駕照,以免受罰及面臨求償。
蔡宜靜強調,就行政責任而言,案例中的小凱屬於無照駕駛,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21 條第 1 項、第 5 項及第 23 條分別規定,汽車駕駛人如無照駕駛,處新台幣 6,000 元以上 12,000 元以下罰鍰,並當場禁止其駕駛。也就是說,無照借車卻肇事的小凱,會收到無照駕駛的罰單,最高罰金為 1 萬 2,000 元。至於把愛車出借的李先生,則因為「允許無駕駛執照之人,駕駛其車輛」,可處 6,000 元到 1 萬 2,000 元罰鍰,並記違規紀錄一次,還要吊扣駕照 3 個月,除非李先生能夠證明有盡查證義務,但受到駕駛者堂弟的欺騙,才能免責。
車主除須繳交罰金也要承擔民事賠償
除了行政責任,案例中的李先生與堂弟小凱,兩人都須面對肇事傷人的民事責任,而不是僅有借車來開的小凱會有事。蔡宜靜分析,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21 條規定之目的,在考量汽車是一種高度危險的交通工具,沒有駕駛執照的人,可能因對於交通安全規則的認識、遵守交通規則的態度以及駕駛技術都沒有符合標準,駕車極有可能發生事故。
為維護道路交通、保障用路人人身安全及財產等權利,規範的目的在於避免駕駛技術不夠標準,或不熟悉交通規則的無照駕駛,任意在道路上行駛,導致發生危害他人安全,甚至造成悲劇。因此,如果車主明知借車者沒有駕照仍出借車子,車主就會構成民法第 184 條第 2 項,違反了保護他人的責任,導致別人受到損害,因而推定車主的行為有過失,受害者可以依民法第 185 條請求車主連帶負賠償責任。
駕駛人涉及過失致死或過失傷害刑責
另外在刑事責任方面,肇事者如致人死傷,可能涉及過失致死或過失傷害刑責。針對此點,一般人多會關心,出借車輛的車主是否也有刑責?對此,蔡宜靜指出,這必須考量車主是否在案件中,屬於過失致死,或過失傷害之共同正犯或幫助犯。
由於車主僅是借車給肇事者,肇事者的過失肇事,依最高法院 44 年台上字第 242 號刑事裁判要旨,過失犯不可能與車主事前有共同討論、共同決意要犯某項罪,因此,車主不可能與過失肇事者成立共同正犯。再依據最高法院 70 年台上字第 2886 號刑事裁判要旨,出借之車主也難以被認定是故意要幫助肇事者肇事,因此,實務上難以認定車主有刑事責任。
車主須確認 借車者的駕照狀況 以免惹事上身
無照駕駛肇事,駕駛難逃過失傷害或過失致死罪的刑事追究,且在民事上也須負擔損害賠償責任。把愛車借給別人的車主,雖然不構成刑事責任,
但除行政責任外,可能面臨龐大的賠償費用。一般民眾常說,不要隨便把車子借給別人開,或者車主婉拒借車,倒不是車主小氣,其實用意在避免自己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就算有必要出借,車主也應該仔細確認借車者的駕照狀況,以免惹事上身。
更多好文推薦給你:
- 一張表讓你看懂,各種「退休必備保險」優缺點!(內含 年金、長照、醫療險等比較)
- 為家人留下最好的禮物!壽險「這樣保」 每天一顆茶葉蛋的錢,就能有 500 萬元保障!
- 騎機車跟汽車對撞死亡,他保的「駕傷險」竟不賠!這 2 種駕駛人傷害險理賠差很多... 一張圖就懂!
- 買「儲蓄險」急用錢想解約,卻被扣 10 幾萬解約金... 市面上 3 種儲蓄險,根本不能和定存相比!
- 別以為「實支實付」就會付全額!1 個案例看:想全額理賠,合約有「這條款」差很多
本文由 Money 錢 144 期 授權轉載;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請鎖定 2022 年 7 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 / 責任編輯 : YING)
文章相關標籤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https://money.cmoney.tw/
- 詐騙無所不在!假投資、釣魚簡訊最猖狂 上班族平均受騙21.7萬
- 經濟看數據,政治看風向!前美股交易員教你 1 招篩出飆股!
- 關稅股災突襲!上班族平均失血23.5萬 兼差成新日常
- 查看更多文章
最新文章
- 《存股Q&A-6》幫小孩定期定額怎麼選?大學畢業滾出2.5桶金!(附清單)
3minutes ago
- 新兄弟姊妹必看|韭菜畢業班【產業選股 APP】使用指南:先看市場氛圍,決定操作節奏!
12minutes ago
- 【產業時事】 關稅重擊東南亞,「太陽能廠」大漲17%! #附6檔精選概念股
anhour ago
- 4/25 午盤獵報:台積電A14埃米級製程亮相!先進製程供應鏈大漲開派對!
3hours ago
- 詐騙無所不在!假投資、釣魚簡訊最猖狂 上班族平均受騙21.7萬
3hours ago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https://money.cmoney.tw/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