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息前買股能多領一次股利?現實不如想像美好,破解除息前買股的2大誤解

2024-08-12 18:40

更新:2024-10-09 17:43

4367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每年7、8月進入除權息旺季,許多存股族會急著在除權息前買股,想要享受高殖利率的配息,但其實除息前或後買沒有差別,反而除息前買有可能是在幫別人抬轎。

 

撰文:吳宜勳(老吳)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朋友提到某某個股下週就要除息了,要趕快買入才能享受複利的效果!這其實是常見的參與除權息誤解。

 

誤解1:能多領一次股利 提早享受複利效果

「複利」是將本金產生的利息或收益,併入本金繼續累積,進而產生更多的利息或收益。簡單地說,複利是每年股息再投入所累積的效果,而不是單次參加除權息。

而在除息前一天買入跟除息後買入其實都相同,舉例來說,每股100元的個股配息5元,在除息前花10萬元買入1張(1,000股),除息後就能拿到5,000元,股價變成每股95元。

把5,000元再以零股的方式買入52股,即有1,052股每股95元的股票,這數量等同於除息後直接拿10萬元買入1,052股。

因此若先不考慮貼息或填息,其實沒有必要在除息前一天急著買進。

 

誤解2:高殖利率股回報也較高

另外,市場上有為數不少的人很在意「殖利率」,特別是在目前指數來到2萬點以上,許多個股也都漲了不少,殖利率還能維持接近5%甚至6%以上的個股已不多。

這些個股除了會成為重視殖利率族群(簡稱A族群)的目標,也會被波段價差的投資人(簡稱B族群)盯上。

B族群知道A族群會在除息前因為高殖利率而買入,就會提早卡位,將股價漸漸向上推升但仍在高殖利率的範圍,等到接近除息前,A族群陸續買入,此時B族群已有價差獲利的空間,可以選在除息前或後賣出,而A族群不知不覺成為了抬轎者。

大家可別誤會了,我並不排斥高股息或高殖利率,每個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等哪天我離開職場,沒有本業收入時,我也會考慮將高股息個股的比例拉高。

我幾乎不會趕在除息前幾天買入該個股,一般來說,在董事會決議股利分派(約2月~3月)到除權息(7月~8月),有近半年的時間,可以讓投資人思考並分批投入,不要等到最後一刻(除息前一天)才全數投入。

 

因高股息ETF換股 好公司也可能貼息

此外,近年來台股的高股息ETF越來越多,因為打著「高股息」的名號,所以需要相對重視殖利率,多數的高股息ETF每年都有2~3次的成分股調整,調整的原因包含了股利低、市場流動性轉差與「已除息」等因素。

其中「已除息」代表除息後有機會被剔除成分股,所以會有大量的賣壓造成貼息,若僅因為想要高殖利率而在除息前一天買進,除息後可能就會讓人失望。例如頎邦(6147),今(2024)年配息3.75元,以5月22日收盤價79.5元計算,殖利率約4.7%。

除息後短期間ETF的換股容易造成中小型股票的價格波動,但我認為長期來看,公司的價值還是會隨著基本面走,若是長期持有的投資人,不需要因為投信的換股而打亂自己存股的腳步,定期定額或定期不定額分批投入,避免在除息前幾天大量買入即可,若看好該公司未來的發展,換股期間反而是有機會撿便宜的時候。

另一個例子是惠普(8424),今年配息4元,以6月11日收盤價73.8元計算,殖利率約5.4%,但若是在除息前一天買入,就會買在短期的高點。

文中舉例的這兩檔都是我自己長期持有的個股,但我不會刻意在除息前先賣,除息後再買回,因為誰也無法100%預判除息後的行情,但是可以事先規劃好買入的時機,減少幫波段價差投資人抬轎的機會。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8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大家好,我是吳宜勳,目前在半導體設備業擔任機構工程師。 五年前,我決定嘗試長期投資,透過存股成功逆轉了總是小賺大賠的局面。 雖然主動選股需要投入時間,但如果你善用工具、掌握方法,再加上穩健的心態,其實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困難。 當你也希望通過主動選股達到穩定獲利,但又不知從何下手時,或許我的經驗能給你一些啟發,幫助你發展出自己的成功策略。 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長期投資無疑是理想的選擇。只要做到分散投資、分批買入、持續買入並盡量不賣出,你的資產將在時間的複利下穩步增長。我們一起努力實現各自的投資目標吧!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