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不多、沒時間理財…用5件事做財務規劃,提高儲蓄率也擁有生活品質!

2023-11-06 17:57

更新:2023-11-10 15:25

1997

小資族理財規劃儲蓄投資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當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有人會設定目標來擬定計劃,並預計約需多久時間來達標;卻也有人從不制定計劃,只憑著直覺存錢,導致理財效果不彰,但這類型的人卻占了多數比例。

根據嘉信理財 2023 年現代財富調查(Charles Schwab Modern Wealth Survey),在 1,000 名 21~75 歲的美國受訪民眾中,只有 35% 的人有做財務規劃,其餘半數的人之中,有 44% 的人沒有足夠的錢來擬定計劃,21% 則認為制定計劃太複雜,另有 20% 沒有時間做規劃。

若你是沒有理財計劃的人,不妨趁著年末,將不做財務規劃的理由「大掃除」,並跟著本文的 5 件事來制定新年度的財務目標。

第 1 件事:建立緊急預備金

擬定財務規劃的第一步,應備妥可支付 6 個月到 1 年生活費的緊急預備金,但可根據個人情況來調整,不僅能強化財務穩定性,還有 3 個好處。

第一,降低日常經濟壓力,能從容面對發生意外時的支出;第二,防範預算超支,緊急預備金只能用於突發事件,應將它存放於獨立帳戶,避免隨意花用;第三,減少財務決策的失誤,例如為了應急而借貸須償還本金與支付利息,若事先備妥緊急預備金,就能省下不必要的花費。

第 2 件事:釐清投資屬性並準備資金

投資前應根據個人風險屬性、理財需求來擬定策略,以利執行投資計劃。以保守型投資人為例,定期定額投資相對單筆投入資金的風險小,再者,選擇大盤型 ETF 相較單一產業個股的波動低。

如同儲蓄計劃,設定投資目標後就能知道約需多少資金、多久時間來達成,有效避免干擾因素阻礙投資計劃。最理想狀態是,每年可投資金額能比前一年來得多,才有助於累積資產。

第 3 件事:定期檢視投資組合

隨著金融環境變動、生活改變,建議定期檢視投資組合的風險與效益,來衡量是否符合原先計劃,萬一不符預期應及早調整,讓投資績效盡可能維持穩定。

常見的做法是定期再平衡,投資組合會因為市場動盪而出現變化,各資產比例不一定與原本相同,例如股票與債券的配置比例為 7:3,當股市上漲時,股債比可能變成 8:2,此時應調整兩者比例,讓風險控制在合理範圍內,並避免資產因震盪而大幅縮水。

第 4 件事:拒絕「壞債」在身

想執行有效的理財規劃,最重要的是提高收入並減少多餘支出,其中,盡量不背負高利率的債務很重要,例如啟動信用卡循環利息、向高利貸借款等,這些都屬於會侵蝕資產的壞債。

以卡債族為例,執行財務規劃時,建議將每月收入用於儲蓄、生活費、債務3部分,若有多筆卡債,要先從高利率開始償還,當債務還清後,再將預算用於投資,就能有效運用資金。

第 5 件事:設定支出上限

每月薪資不固定、想節省開銷的人,制定財務規劃時可採取設定支出限額,即使無法事先編製預算,也能做好財務管理。

針對非固定支出項目來訂定上限,可藉由檢視信用卡、發票載具等明細,了解平常會產生哪些非必要開銷,例如娛樂費、社交費等,並制定每月可花費額度,就能避免超支。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點我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 line@

line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