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事】川普將再度豁免?汽車關稅對於台美供應鏈影響一次看

2025-04-16 16:08

更新:2025-04-16 16:11

58

股市籌碼K線:掌握最即時、最全面的籌碼資訊 👉🏻 立即下載


 

2025年4月2日,美國政府宣布實施25%的汽車及零組件進口關稅,對台灣與美國的汽車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雖然14日傳出可望豁免,但目前仍沒有明確消息,我們來看一下,就目前美國政府實施的的汽車關稅,對於台、美供應鏈的影響。

 

台灣汽車供應鏈的影響

台灣汽車及零組件將被美國政府課徵25%的關稅,不僅僅是出口成本的上升、還要面對供應鏈的重組,是否要移去美國設廠、並且盡可能地減少對於美國市場的依賴。這些種種影響都考驗著公司經營者的應變能力。

  • 出口成本上升: 因關稅的緣故,台灣汽車零組件出口至美國的成本增加,可能會削弱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 供應鏈重組壓力: 為了避免關稅影響,台灣企業可能考慮在美國設立生產基地或與當地廠商合作,以降低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
  • 市場多元化需求: 企業可能加速拓展歐洲、東南亞等市場,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舉例:和大工業(1536)

和大為全球汽車傳動系統的重要零組件供應商,主要產品包括差速器齒輪、軸承、傳動軸等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與生產,是全球傳動系統供應鏈中的重要一員。客戶遍佈北美,與Ford、Tesla、GM等美系車廠關係密切。

關稅影響:

  • 短期衝擊:對美國出口直接受到25%關稅影響,若成本無法成功轉嫁,將會侵蝕公司的毛利及獲利。
     
  • 客戶壓力:即使和大(1536)長年與歐美日等國際大廠合作,包含 Ford、GM、Honda 等,是這些車廠的重要供應商。但是美系車廠可能會關稅原因,尋求本土或墨西哥替代供應商。
     
  • 資本支出壓力上升:和大(1536)未來可能也需加速在美國或墨西哥設廠,以避開關稅。
     

應對策略如下:

  • 擴大與非美市場的合作,尋找更多客戶,如歐洲電動車供應鏈。
     
  • 投資高毛利比重產品,如精密齒輪、電驅動模組等,對抗成本上升。
     
  • 需評估是否要赴美設立新廠或合資生產模式的可行性。
     

 

美國汽車供應鏈的影響

至於美國對於國外課徵了25%的關稅,美國本土汽車可能會稍微有優勢,但是一些高階零件,仍須仰賴台灣、韓國進口,也相對的吞噬掉了原本的競爭力。國外進口產品到了美國之後,這些成本的上升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再來美國汽車廠自己的供應鏈可能也要這樣部分的生產線遷回來。

  • 本土製造商受惠,但壓力仍大:因為本土汽車短期有機會搶佔市場。但美國高度依賴進出零組件尤其是來自台灣、韓國、日本與墨西哥的電池模組、感測器、動力系統若關稅涵蓋這些零件,將導致製造成本同步上升,可能反噬自身競爭力
  • 價格上漲風險:進口車輛成本的上升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導致車價上漲。
  • 供應鏈重組: 可能需將部分生產線遷回美國,導致短期內資本支出增加。​
  • 成本增加: 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車輛將面臨關稅,增加生產成本。​

 

舉例:特斯拉(Tesla, TSLA)

公司簡介:

特斯拉是美國電動車龍頭,產品線涵蓋乘用車、電池、能源儲存設備等。儘管其主力工廠在美國德州與加州,但仍仰賴亞洲(尤其是台灣、日本)供應商供貨。

關稅影響:

  • 競爭力提升:進口汽車被課以25%關稅,本土製造汽車可在價格上占優勢,尤其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 供應鏈成本上升:特斯拉仍從台灣、韓國等進口高階馬達、電控模組、鋁件、線束等零組件,這些部分若列入關稅清單,可能壓縮利潤或影響交期。
  • 本土供應商壓力提升:將更積極尋找美國本土或墨西哥供應來源,加速供應鏈去全球化。
  • 價格策略調整:短期內可能反映於車價上漲或壓縮利潤空間。
     

應對策略:

  • 投資更多本地化供應鏈,強化與美國Tier-1供應商合作。
  • 與台灣供應商協商「共享關稅成本」或提供在地技術支援。
  • 借助與墨西哥USMCA免稅區,轉單部分組裝與模組製造。

 

總結

整體而言,對於美國課徵25%汽車關稅,對於美國的供應鏈長期下來是利多的。川普就是希望透過提升關稅,將一些國外的工廠移至美國境內設廠。不管是亞洲的晶片也好,還是現在提及的汽車零組件;這些技術為了避免關稅,都必須考量是否要到美國當地去設廠,短線上不管是美國還是台灣供應鏈一定都有陣痛期,但是長久下來,美國若在境內就可產生完整的汽車供應鏈,進而去提升美國的競爭力,擺脫對亞洲的依賴,那麼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件利多的事情。回到台灣供應鏈來說,這些短線上都是陣痛期,但是技術在我們手上,對於台灣高階技術而言,我相信也會讓台灣走出一片天。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