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醫療轉型,台灣科技業搶攻智慧醫療商機!未來 3 年,10 大「科技醫療類股」獲利可期

2022-02-25 17:35

更新:2022-09-25 18:17

5851

科技醫療類股

 

【我們想讓你知道】

新冠疫情促使全球各產業快速轉型,包括醫療產業。疫情讓人們見證遠距醫療是一種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照護模式。根據工研院統計,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全年產值約 7.1 兆元,占全球市場 5%,而台灣醫療市場的內需年產值約 1.4 兆元,隨著 AI、5G 的發展,台灣科技業在醫療領域還有許多發揮潛力的空間。

 

文 / Money 錢

 

數位科技、AI 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成熟,新冠疫情擴散全球更加速了遠距醫療的進程,台灣資通訊(ICT)科技業積極擴大投入,大展身手。 

去(2021)年 12 月台灣醫療科技展吸引超過 800 多家國內外企業參展,其中包括基因定序龍頭因美納(Illumina)、醫療器材設備商西門子(Siemens)、羅氏大藥廠(Roche)、化工大廠 3M、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等全球頂尖大廠,國內電子業大廠包括佳世達(2352)、友達(2409)、群創(3481)、廣達(2382)、華碩(2357)、緯創(3231)、研華(2395)也展出最新醫療科技研發成果,參展規模再創新高。

佳世達(明基集團)投入醫療產業超過 15 年,旗下包含位在中國蘇州、南京的兩間綜合醫院,這次集結 13 家關係企業展出集團最新醫療科技布局成果,其中包括 AI 智慧健檢中心、智慧醫療影像中心、智慧藥局、智慧手術室、智慧洗腎中心、牙科數位解決方案等;旗下明達醫學多年來深耕光學與高階醫療儀器,以顯示科技結合眼科診斷儀器,主要產品包括眼底照相機、全自動眼壓計等。

佳世達醫療器材事業群總經理楊宏培表示,新冠疫情顛覆人類生活與傳統商業模式,遠距、零接觸成為新常態,結合 AI、大數據、物聯網與 AR/VR 技術發展智慧醫療,打破物理時空的限制,已成為大趨勢。

 

數位轉型 影像品質要求高,醫療顯示器商機大增

友達、群創是顯示器面板大廠,這次展出裸視 3D 內視鏡、手術戰情室大螢幕等新產品,賣的不只是面板,而是提供醫院數位轉型所需要的高規格影像解決方案,可以對應到不同的醫療情境,如外科手術室需要的高解析度螢幕、病理科判讀 X 光所需不反光顯示器等,藉此開創藍海商機,擺脫傳統面板產業的景氣循環及殺價競爭。

根據市調公司 Allied Market Research、MarketsandMarkets 的調查報告,2020 年全球醫療顯示器市場為 21.7 億美元,預估 2027 年將達 32 億美元,平均年成長率達 5.6%。其中又以用於病理、放射影像診斷占 52% 為最多,其次則是內視鏡等手術應用占 22% 居次,這兩大應用正是台廠著力的重點。

工業電腦龍頭研華近年積極布局智慧醫療,這次展出全球首款獲 AI 高速運算晶片龍頭輝達(Nvidia)認證的醫療級AI工作站,其高速運算及分析能力可快速呈現清晰與精密的影像畫面,協助醫生精準判斷病灶並提升病患診療效率。

85156113.jpg

 

醫療科技結合 AI 智能 大幅提升診斷精準度

廣達這次展出全台覆蓋率最高的醫療雲——AI 醫療雲運算整合平台「QOCA AIM」,它搭載Nvidia A100圖形處理器,提供完整的使用工具及研究流程;醫院可將醫療影像及醫療結構化資料交由該平台進行分析,依其資料屬性進行不同的前置處理,並透過 AI 訓練模型進行預測,供臨床使用。目前廣達已為 10 多家國內醫院提供客製化醫療雲平台,以及多種智慧醫療解決方案。

華碩這次展出預防保健、數位診斷、遠距醫療等解決方案,涵蓋個人居家應用、院內流程及診斷優化、院外遠距雲端服務 3 大使用情境,協助台灣醫療院所進行數位轉型;首度亮相的 EndoAim(人工智慧內視鏡病灶偵測系統),透過內視鏡影像進行即時大腸息肉偵測,大幅提升診斷精準度,目前正進行臨床試驗,並獲選為衛福部 2021 年主動輔導專案。

此外,華碩研發的「MRI 乳癌腫瘤分類及復發預測系統」採用創新的 MRI(核磁共振造影)3D 影像分析,突破以往靠切片才能診斷,僅需 10 分鐘就能取得腫瘤分類及復發預測結果,縮短檢測報告產出時間,輔助醫生及早判斷並規劃病人治療方針。

緯創則進軍精準醫療市場,旗下緯創醫學這次與高雄榮總、英特爾共同展出可擴展的人工智慧「OWL (cOllaboration Without Limit )數位病理平台」,從臨床案例當中,不斷收集與標記有關於精準醫療的 AI(人工智慧)推論、臨床決策輔助、專家的經驗等,以此建立標準 AI 影像判讀流程。

 

台灣臨床研究興盛,提供科技廠商練兵機會

台灣醫療水準高,臨床研究興盛,這意味著資通訊(ICT)科技業有不少「練兵」場合。根據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最新發表的《2021 科技醫療投資調查報告》,台灣許多科技大廠跨入生技醫療領域已有多年經驗,其中 67.33% 已進行投資,另外 32.67% 開始在規劃但尚未正式進行投資。

該報告分析指出,台灣大型科技業目前已導入醫療生技領域的技術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技術」居首位,占 64.71%,近年熱門的 AI 數據分析與 5G 技術則居第 2、3 名。受訪的科技企業認為,未來3年以健康照護、遠距醫療、醫療檢測最具投資潛力,發展趨向於改善目前醫療環境、強化「預防」能量。

新冠疫情在過去一年促使全球各產業快速轉型,醫療產業也不例外,疫情讓人們見證遠距醫療是一種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照護模式。根據市調研究公司 Frost & Sullivan 預測,遠距醫療將會被視為是初級照護虛擬諮詢的標準照護項目,且在未來5年內獲得全面監管批准與臨床醫師的支持。

根據工研院最新統計,台灣電子資訊產業全年產值約 7.1 兆元,占全球市場 5%,而台灣醫療市場的內需年產值約 1.4 兆元,隨著 AI、5G 的發展,台灣科技業在醫療領域還有許多發揮潛力的空間。

566516156.jpg

 

本文由 Money錢 172 期 授權轉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Ting;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文章相關標籤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