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哥教投資》輝達得道 AI 供應鏈升天,科技 ETF 漲破 6 成 還能進場嗎?

2023-08-07 13:44

更新:2023-09-13 16:10

4701

 

輝達得道 AI 供應鏈升天,科技 ETF 漲破 6 成 還能進場嗎?

今年的電子股一枝獨秀,尤其是挾著生成式 AI 的話題,概念股雞犬升天,沾到邊的科技類 ETF 表現也相當搶眼,究竟這些 ETF 有沒有漲過頭?下半年還有持續表現的空間嗎?

科技新趨勢一向都是投資市場裡的熱門焦點,今(2023)年 Chat GPT 聊天機器人爆紅,引發市場投資熱潮,像是這樣創新的、突破性的新科技,常常能夠吸引市場的資金跟著聚焦,這也是今年以來只要和「生成式 AI 人工智慧」沾上邊的概念股,股價動輒出現倍數漲幅的重要因素。

投資人對於這類熱門標的,到底該不該跟進?相關的科技類 ETF 上半年已經大漲了一段,下半年還有持續表現的機會嗎?現在進場會不會已經是相對高點了?如果拉回的話,該如何決定要不要買進呢?

事實上,挾著生成式 AI 題材的科技股大漲,也只是這半年多來的事,從去年底開始,AI 題材的多頭領頭羊輝達(Nvidia)在短短半年時間從 100 多美元大漲到 400 美元以上,這家市值規模比台股龍頭台積電還大的公司,竟然可以有如此驚人的表現,不只帶動了相關供應鏈個股大漲,也連帶拉升了科技 ETF 的表現。

 

搭上 AI 順風車 ,科技 ETF 漲翻天

截至 7 月中旬為止,近半年來漲幅在 5 成以上的台股掛牌 ETF,包括統一FANG+(00757)、富邦 NASDAQ 正 2(00670L)、富邦台灣中小(00733)、富邦未來車(00895)國泰智能電動車(00893)等 5 檔,表現相當驚人。

生成式 AI 這波熱潮的確來勢洶洶,有不少人將其視為新一波的科技革命,而科技新趨勢的發展和產業獲利,從長線來看,常常會與股價呈現正相關,不過,如果是短中期的話就未必是這樣。

回顧西元 2000 年網路泡沫的年代,台股也出現一波科技股熱潮,從證交所的資料來看,2000 年 2 月大盤的本益比高達 57 倍,其中,電子類股的本益比更高達 79.41 倍。

57 倍本益比是怎樣的概念呢?2023 年 6 月大盤的本益比只有 16.46 倍,假設現在台股本益比和 2000 年網路泡沫時期一樣的話,57 倍本益比相對應的大盤指數就不是今年 6 月底的 16,915 點,而是 58,575 點,這是難以想像的天價。

然而,投資人知不知道前面提到的 57 倍本益比,後來的發展如何呢?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到了 2000 年的 12 月,大盤本益比只剩下 14.84 倍,在本益比大幅下修的狀況下,台股也出現了崩跌的慘況,那段時間大盤指數從 2 月近萬點的高檔,一路下跌到年底只剩下不到 5,000 點。所以,從歷史經驗借鏡,建議投資人應該先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再決定要不要追逐熱門題材。

不過,像生成式 AI 這種影響人類生活的全面性新科技趨勢,浪潮應該不會只有一波就結束,只是熱門股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較大的波動。自認為藝高人膽大的短線、波段(非長線)投資人,在充分了解自己的風險胃納量,並且能夠執行「有紀律」的操作之後,可以在多頭攻勢暫時休息整理之際,開始留意,並在「量縮價穩」時大膽切入,設定停利停損點,搭配技術面與籌碼面操作。

AI 飆股如雲霄飛車,長線投資別忘 2 建議

至於長線投資人想要參與行情的話,有以下 2 點建議:

建議 1 降低波動

不少 AI 題材已經開始出現股價大震盪的狀況,甚至單日振幅超過 1 成以上的也不少見,加上波段漲幅已經是以倍數計算,雖然不能就此斷定股價會拉回,但投資人難免要居高思危。

有什麼好的策略可以應對這類熱門投資,在不錯過投資行情的同時,也可以避免「雲霄飛車」一般、大起大落的股價波動風險呢?其實,對於長線的投資人來說,比較好的策略是「分散投資」。 

為什麼投資熱門題材,還要使用分散投資的方式呢? 舉例來說,輝達股價從 100 多美元漲到 400 多美元,但是別忘了,在前一波美股熱潮,也就是 2021 年底時,輝達的股價曾在 300 美元以上,後來 2022 年的空頭市場讓輝達也中箭落馬,股價一路下跌,最低一度來到 100 美元附近。請問,有多少人能夠承受手上的股票掉到只剩 3 分之 1 的價值?

多數的投資人應該都難以承受這麼大的股價波動,所以,最實際也實用的方式,就是讓手上的投資「分散」,如此一來,或許會錯失萬中選一、獨押中了一支超級飆股的「樂透」機會,但是透過分散投資,可以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讓投資人比較容易「抱牢」,追求長期投資的果實,不會半途就被「洗出場」。

科技型 ETF 本身已有一定的分散效果,舉例來說,統一FANG+ 的成分股(截至今年 6 月底)當中,輝達的占比為 9.4%,比重排名第 7,前面還有蘋果(Apple)、Meta、特斯拉(Tesla)、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網飛(Netflix)等重量級公司。

不過,科技族群的相關性高,如果投資人想要進一步降低波動風險,還可以進一步把手上的資金分散,例如股市 7 成、債市 3 成,或是將配置在股市的資金分成科技 7 成、非科技 3 成,來進行資產配置。

建議 2 高出低進

對於長期投資人來說,分散投資有助於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原來的資產配置當中,有的標的漲了,有的標的漲幅比較小,甚至是下跌,這時候原始投資組合的比重就會變化。

因此,在每隔一段時間針對投資組合進行「再平衡」的動作,其實也就是一種「高出低進」的概念,把比重變高的配置(漲幅較大或跌幅較小者)減碼,比重降低的配置則是加碼,可以讓整體投資組合的比重回到原始設定,就可以繼續維持適合自己風險屬性的投資配置,也有利達成長線的穩健投資目標。

舉例來說,假設投資人手上有 100 萬元、股債各 5 成的投資組合,一年過後股票上漲 2 成、債券下跌 1 成,這時候投資組合已經變成股票市值 60 萬元、債券市值 45 萬元,要回到一開始各 5 成比重的話,就要賣掉 7 萬 5 千元的股票部位,再買進同等金額的債券部位,這時候股票市值 52 萬 5 千元、債券市值也是 52 萬 5 千元,投資組合就會回到一開始 5 比 5 的比重。這也是前面提到的「高出低進」的概念。

整體來說,分散投資,加上定期再平衡的投資方式,可以降低股價大幅波動的風險,比較不會中途被洗出場,有助於達成長期投資目標。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