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
你是否也曾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搞得自己整天悶悶不樂?
其實,真正掌控我們情緒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對事件的解讀方式。
透過「情緒ABC理論」,你會發現,許多煩躁、委屈甚至憤怒的情緒,其實是我們給了自己「允許」去感受那樣的痛苦。
學會拆解事件背後的認知邏輯,就是學會掌握情緒的開關。這篇文章用生活化的例子,帶你重新拿回情緒的主控權。
文/夏天《好起來的從來都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
我不能控制別人,但能選擇不生氣
有一次,我和一個同事約了一個客戶,說好了五點到,結果我們等到七點, 他還沒到。
等待的時候,同事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不停地打電話催,放下電話就抱怨對方不守時,不懂得珍惜別人的時間。
我安慰她:「凡事都會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別著急,我去給你買杯冰可樂, 降降火。」
同事看我竟然還能保持淡定,好奇地問:「為什麼你在等人的時候就不著急不生氣?我最討厭等人了。」
我淡淡一笑:「我也很討厭別人不守時,不過我可不願意因為這個生氣,不划算。」
她想了想說:「我也不想,就是忍不住啊。像這種說好的五點見,七點人還不到,真是能把人氣死。」
我笑道:「我以前也忍不住會生氣。後來,我就想,一個無關緊要的人想惹我生氣,沒那麼容易!」
同事忍不住笑起來,我們決定去買杯奶茶坐著慢慢等。
情緒ABC理論:你其實是在「同意」那個痛苦的解釋
真的,沒有人能使你不快樂,除了你自己。
我記得在某本書上看到過一個情緒 A B C 理論,很有意思。 A 代表發生的事件, B 代表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解釋, C 代表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舉個例子,男朋友向你提出分手,你覺得自己明明那麼愛他,為他付出了那 麼多,他還選擇分手,實在是太沒人性了。於是,你悲傷又憤怒,甚至想報復無情的他。 那麼, A 代表的就是男朋友向你提出分手這件事; B 代表的是你那麼努力去愛他而他竟然還要分手這種想法; C 代表你很傷心,想要報復對方。
按照我們的常規理解,一定是事件 A ─ 男朋友要分手,導致 C ─ 我的 痛苦產生了。但 A B C 理論認為,我的痛苦 C 並不是事件 A 男朋友要分手導致的,而是由 B ──你對失戀的看法導致的。因為你覺得在戀愛中,你付出了很多, 你那麼愛他,他居然要分手,這使得你異常憤怒和痛苦。
如果把 B 換成「我們早就貌合神離了,正好我也想分手,但一直下不了決心, 這下好了,對方先提了,我也可以重新開始了」。那麼分手這件事,導致的 C 就不是傷心,而是如釋重負,甚至還有點小慶幸、小竊喜。
我覺得這個理論很有趣,經常會拿出來玩味一番。尤其是當我正在為某事不開心的時候,我就會拿出一張紙,寫下 A B C ,把發生的事件、我的想法以及結 果推演一遍。
掌控情緒的關鍵:從翻轉認知開始
有一次擠地鐵,我被一個男生踩了一腳,對方竟然沒有道歉,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本來在地鐵上被人擠來擠去,我心情就不好,加上這一踩,瞬間窩了 一肚子火。我剛想和對方理論兩句,就想到了 A B C 理論。
「大早上,大家都急急忙忙,步伐不穩,偶爾踩到人,可能確實沒注意到。」 這樣一想,我就不生氣了,也懶得和對方理論了。
我們的情緒問題並不是別人引發的,能引爆我們情緒的人,只會是我們自己。 就好像,有的孩子在摔倒後,會捂著眼睛,從手指縫裡往外看。如果發現會哄自己的人在旁邊,馬上就會大哭起來;如果發現沒有自己能夠依賴撒嬌的人, 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自己默默站起來。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是成熟的表現
在這一生中,也許你會遇到許多人生的「負評專家」,他們的「評論」讓你鬱悶至極,甚至火冒三丈。但是,你要清楚,這些情緒,都是經過你同意的。
是你允許自己從負面的角度來看待事情;
是你允許自己把時間消耗在生氣、內疚或者懺悔上;
是你親手把開關自己情緒的鑰匙放到了別人手裡;
所以,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吧,你應該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很喜歡作家馮唐的那段話:「人活天地間,不高興、不痛快的事兒太多了、 占的比例太高了,在不給他人添麻煩的基礎上,理直氣壯地文藝一點,不著調一點,純粹個人主義一點,生活會美好一點,梅花就落滿了南山。」
記住,不要允許別人隨意挑撥你的情緒,沒有你的同意,誰也別想讓你難過!
本文摘自《好起來的從來都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出版社:金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Mumu;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