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掙扎該領股息還是賺價差?3種人最適合股息流

2025-03-24 10:29

更新:2025-04-07 10:49

14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領股息跟賣股票同樣都能取得現金流,不過證交所數據顯示,台灣投資人較偏好配息商品,股息真的適合所有人嗎?哪些人特別需要股息流,又該如何運用才能達到理想的財務目標?

 

 

根據證交所2024年12月的統計,台股ETF定期定額交易戶數前5名中,有3檔是高股息ETF,其總交易戶數更是另2檔市值型ETF的1.28倍,顯見台灣投資人對於高配息商品的熱愛。

股息作為一種穩定的現金收入來源,吸引了許多投資人,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依賴股息來支撐其財務計畫。究竟什麼樣的人需要股息流?又該如何操作來達到理想的財務目標?

在探討適合股息流的投資人之前,必須先釐清一個觀念—領股息跟自己賣股,兩者本質上都是減少帳面總市值的金額,例如股息殖利率5%跟賣股的提領率5%,就金額來說是一樣的,但前者可以克服不敢賣股取得金流的問題;後者則需面臨紀律的考驗,可能會因為賣出股份導致資產減損而感到遺憾。兩種方式沒有對錯,只有合適與否。

那麼哪些人適合領股息呢?我認為是以下3種人:

1. 新手投資族

剛進入投資市場的新手,股息流是建立信心的好工具。因為股息收入相對於股價容易預測,可在短期內看到實際的回報,比如配息或者資產增長,讓投資人建立信心,進而持續投資。新手投資者也可以通過領取股息培養投資體驗。

操作建議是從小部位開始投資,好處是即使初期投資金額不大,因為股息的進帳,逐步建立對長期投資的信心。隨著本業收入增加,同時擴大投資金額,並學習觀察投資組合的波動情況,理解股市的運作,並且隨著時間推移逐步了解更多的投資知識,而讓股息流穩步增長,再布局非股息流的投資領域。

2. 有固定金流支出規劃者

如果有固定的支出需求,比如房貸、學費或養老金等,可以挑選多個長期走勢向上,且股息增長率好的標的,通過這樣的投資組合所獲取的股息可以用來支付這些費用,減少對其他收入來源的依賴。

因為有固定支出需求,目標是保持合理的股息收入與支出餘裕,這是十分必要的。假設每月股息收入3,000元,固定支出是1,000元,這樣就有足夠的誤差範圍來因應股息減少,或支出的浮動調整,並避免過度依賴股息流而導致的財務壓力。

以國泰永續高股息ETF(00878)為例,自2020年上市以來17季,平均季股利0.32元,中位數0.3元。若持有100張,考慮中位數與平均數,每季可領3萬~3萬2,000元。假設每月支出1萬元,即使股息打3.3 折還能支應。

3. 難以長期投資者

做價差買賣,對於標的容易賣飛,心態上比較會隨股價漲跌而導致投資策略完全崩壞,賣在阿呆谷。通過領股息「一心不亂」,不受外界新聞的干擾,只著眼在股息上,對於投資上的目標很明確,心中沒有其他雜念。

 

選擇不配息商品 較不易長期持有

在《The Dividend Discon-nect》論文中,研究顯示,當投資人股息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反而賣股票的意願會降低。這一點在3類投資族群身上,包括個人投資戶、共同基金管理者、獨立機構都有類似的傾向。只是個人投資戶更著重股息,對其影響更高。

假設今天你是想要長期持倉的人,如果這檔標的基本上不除權息,因為股息沒有配出來,你會在帳面上看到更高的報酬,這時反而會特別想賣掉,不太願意長期持有,這是在美國市場被學者所觀察到的心理現象。所以當你手中的標的不配息,要長期持有其實更不容易。

投資人可以通過領股息,儲備手上的子彈,即使遇到市場不好,還有機會定期定額扣款或單筆加碼,比較容易長期投資。若是市場很好,通過定期配息將獲利的部分實現,等於是逢高減碼,預留子彈。

你也可以選擇將股息再投入到其他高股息或市值型的投資標的上,實現「滾雪球」效應,不斷增加被動收入或投資組合報酬。此外,利用股息流來分散風險,選擇不同產業或地區的股票,也能提升整體的投資回報。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文章相關標籤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