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候——出門前要準備一大堆東西,東翻西找、心情焦躁;家裡東西越堆越多,卻總覺得哪裡都不舒服?其實,我們不是缺少什麼,而是擁有太多。太多東西、太多「以備不時之需」的焦慮,讓生活變得沉重。從「斷捨離」開始,我們可以練習放下不必要的物品,也放下過多的慾望與負擔。當你減少的,不只是東西,而是焦慮;你得到的,是空間、心情,和生活真正的輕盈感。
文/夏天《好起來的從來都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
過度準備,其實是在被焦慮綁架
以前,我總是喜歡準備很多東西,連手機殼都得準備好幾個換著用,甚至如果家裡沒有準備幾個出門購物用的環保袋,就覺得缺了點什麼。所以,我很怕搬家。搬一次家,就像脫了一層皮,但別人脫皮是為了脫胎換骨,我則是一邊忍受痛苦,一邊想著要把脫掉的皮也打包帶走。
我更怕出遠門。出個遠門,光是準備東西就讓人焦頭爛額,筋疲力盡。小到一次性馬桶墊、眼鏡布,大到防寒外套、鞋子,感覺少一樣東西沒拿,整個行程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往往出一次門,我會在出門前一週無比焦慮,出門後一週無比疲憊。
有一次,我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崩潰地想:我為什麼要把事情搞得那麼複 雜?過那種家裡簡簡單單、清清爽爽,想出門背個包站起來就走的生活不好嗎?
於是,我決定改一改這耗神費力的複雜生活,我也確實已經無力應付了。
從廚房開始「斷捨離」:先減量,再習慣
生活,究竟能不能簡單一點?簡單到什麼程度最舒服?我決定先從廚房開始 改變。
單說鍋,我們家就有整整九個:一個帶模具的電烤盤、一個小燉鍋、一個高壓鍋、一個小湯鍋、一個平底鍋、一個砂鍋、兩個炒菜鍋、一個電鍋。當然,除 了一個炒菜鍋和電鍋平時經常工作,平底鍋偶爾「出勤」,其他鍋基本都在櫃子 的角落裡「閉關修練」。
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調味瓶,各式各樣幾十個,用的時候得看標籤才知道裡面是什麼;還有湯匙,長柄的、短柄的、攪拌咖啡用的、吃蛋炒飯用的、喝湯用的……還有各種保鮮盒,裝水果用的、裝蔬菜用的、裝剩飯用的……一通收拾下來,我感覺住在這裡的人即便不是瘋子,也和瘋子差不多。
接下來,我經歷了一場紮紮實實的斷捨離──買的時候有多開心,捨棄的時候就有多痛苦。
現在,我的廚房裡的炒鍋就剩下兩個,如果算上電鍋,那就是三個鍋。另有 一把鍋鏟、五雙筷子、兩個湯匙、六個盤子、五個碗,加上每餐必需的油鹽醬醋等基本調味料。
衣物斷捨離:把選擇變少,反而更自在
廚房收拾完之後,我又對衣櫃和鞋櫃進行了斷捨離。最後臥室的衣櫃只剩下了常穿的幾套衣服,鞋架上的鞋子也不超過十雙,包括拖鞋。
當我不再什麼都要,整個世界彷彿都安靜了。
所有的喧囂都忽然落地,隱入塵土;所有的煩躁都化成了一縷青煙,隨風飄走。
美好是「剛剛好」,而不是「越多越好」
所謂美好,不過是需求剛好被滿足。就像吃飯,吃八分飽,剛剛好;如果你非要吃撐,扶著牆走,那就不是美好,是遭罪了。
簡簡單單的一日三餐,一葷一素,一菜一湯。再加上愛的眼神、溫和的笑、 柔軟的話,在時光裡慢慢沉澱,就會成為記憶中最溫情的美好時刻。
減少慾望,讓複雜回歸簡單
小的時候,我們是胖乎乎的蠶,一片桑葉就能滿足。長大後,我們變成了刺蝟,身上的每根刺上都長滿了欲望,欲望讓我們變得焦慮,變得疲憊,變得自己都認不出自己。
與其說是世界變複雜了,不如說是我們自己變複雜了。
蛻去童年的純真,披上成年人的盔甲,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童年純粹的心,用 單純的眼睛去看生活。節制欲望,就可以讓我們回到孩童時代,感受那時隨時都能得到的滿足。
生活一直不容易,但可以一直很簡單。
本文摘自《好起來的從來都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出版社:金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Mumu;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