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檔零息美債ETF值得買嗎?風險大但預期報酬未必高!

2025-01-22 22:13

更新:2025-02-07 10:59

377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長天期零息公債是美國公債的一種,以往只有美國發行相關的ETF,最近台灣也發行了第一檔零息美債ETF 00969B。本文介紹這類資產的特性及投資須考慮的重點。

 

撰文:張遠

 

零息債券是指不會對持有人發息,而是以價差的形式來提供報酬的債券。美國公債中,有兩種零息債券,一種是發行時就不付息的超短債券(T-bills),一種是本息分離債券(STRIPS),而台灣近期發行的第一檔零息債券ETF—元大零息超長美債(00969B),就是屬於後者。

本息分離債券是原本有配息的美國公債發行之後,交易商將債券的本金和配息拆開出售,就形成了零息債券。這種債券當下的價格會低於票面價格,最終拿回本金時,獲得債券價差作為報酬。

 

更長的存續期間 與更高的利率風險

發行長期零息債券ETF的主要目的,是為獲得更長的債券「存續期間」。存續期間長短,是取決於投資人可回本的時間,因為一般的債券會配息,即使是到期年限在25年以上的公債,存續期間仍會明顯低於20年,例如凱基25年期以上美債ETF(00779B),平均到期年限是27.71年,但存續期間只有17年,反之,零息債券的00969B平均到期年限是27.07年,但存續期間是相近的26.81年。

存續期間長,代表價格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較高,例如27年的存續期間,代表長天期債券的利率上升1%,價格會下跌約27%,反之長天期利率下跌1%,價格也會約上漲27%(實際上漲的趴數會比跌的趴數要多一些)。

在這類ETF的相關宣傳中,大多以此強調「可獲得資本利得」,在長債利率下跌的時候的確如此,但反過來,就是可能會有很大的下跌風險。

以美國上市的25年以上零息債券ETF ZROZ為例,最多從2020年4月185美元,跌到2023年10月的65美元左右,跌幅高達65%。雖然以現今的長債利率,要有這麼大的跌幅機會較小,但大幅下跌仍然是可能的。

 

利率走勢未必與Fed同步 降息期間不一定穩賺

現在有種看法,是降息期間長債一定會有很多的資本利得。但其實長債利率的走勢與Fed利率未必相同,長債漲跌連專業的華爾街操盤手都未必能預測,何況是一般人。若是因預期要降息或在降息的循環中,就誤以為選這類ETF一定賺而忽略下跌風險,是很危險的作法。

雖然如前所述,長期零息公債的存續期間和利率風險更高,但未必代表有明顯較高的預期報酬。雖然理論上債券風險越高,要用更高的預期報酬來填補,但因為零息債券有不同的市場供需,造成結果未必如此。

以前述25年期以上一般公債的00779B和零息公債的00969B比較,前者的平均到期殖利率是4.6%,後者則是4.535%,反而是一般公債的預期報酬略高一些。

 

長期報酬相對確定 較易發揮股債配置效果

零息債券因為沒有配息,無需拿到配息再投入,不用擔心長債利率下降時,再投入的預期報酬降低(即再投資風險),因此相對更能在長期持有時,確定最終的總報酬。但須注意,這裡較能確定的是名目報酬,如遇到超出預期的嚴重通膨就可能相對不利。

雖然零息長債本身風險較大預期報酬又未必較高,但如果投資人能接受高波動,並希望在股債配置中,於股跌債漲時抵消更多股票下跌,那麼這類債券會是合理的配置選擇。

零息債券本身不會配息,但相關ETF可能會配息。在美國,因為政府要收稅而規定這類ETF須按照其到期殖利率相應的預期報酬來配息,所以EDV、GOVZ和ZROZ都會每季定期配息。

台灣並沒有債券ETF一定要配息的規定,不過根據00969B的說明書,它仍然每年會配息,配息來源主要是資本利得,並於每年底發息。

長期零息債券是利率風險很高,但預期報酬未必較高的資產,因此只建議以⑴想要預期報酬確定性較高,或⑵希望它在資產配置中發揮效能為目的者再考慮投資。但前提是要能接受它可能大幅下跌的風險,而不是假設自己一定能預測漲跌躲掉虧損。

 

元大零息超長美債ETF 小檔案

代號:00969B

成立日期:2024/11/27

ETF規模:17.56億元(截至2024/11/30)

追蹤指數:彭博零息25年期以上美國政府債券指數

配息頻率:年配

ETF淨值:9.3元(2024/12/16)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1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文章相關標籤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