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理財=用錢換省心?揭密AI理財的優勢與潛藏風險

2025-05-08 18:26

更新:2025-05-08 18:26

51
【我們想讓你知道】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在萬事都可以問ChatGPT的時代,「投資理財」能不能也交給機器人來做就好了呢?
 
 

AI理財顧問上線 精準對應投資需求

其實台灣2017年就正式開放機器人理財上路,我覺得比較像AI版的個人理財規劃顧問。操作流程和找一位真人財務顧問協助是一樣的:⑴設定投資目標,例如20年退休規劃、5年買房計畫。⑵了解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度。⑶金融業者要先自建大數據模型、設計演算法,讓系統能自動化地選出符合投資人風險屬性與投資目標的標的進行資產配置。⑷定期再平衡。
就我所知,目前台灣熱門的機器人理財服務還是由銀行或基金公司提供。例如中國信託「智主投」、復華投信「強勢通」,因此能下單的都為基金。少數以ETF標的為主的是阿爾發投顧、永豐證券和富邦銀行的奈米投,可以配置海外ETF。
這和自己做資產配置哪裡不同?其實就是解決了絕大多數人的痛點:無法自行判斷當前景氣,做出股債配置或區域配置;就算有標的配置想法,也可能不知道該如何分配標的比例;就算知道比例,也常因為人性因素,很難完全做到所設定的目標。但機器人沒有情緒,沒有人性弱點,訊號出現該賣就賣,該買就買,不會因為貪婪及恐懼的人性弱點而追高殺低。
 

資深投資人也參考AI訊號成為輔助依據

我身邊許多資深投資人,即使偏好自行判斷投資,也都會拿一部分資金交給機器人理財,目的是想看AI在不同階段會給出哪些建議訊號,當作一個參考,減少自己誤判的可能。
我自己則是特別喜歡盯著看機器人對「現金」比重的建議。例如:復華強勢通機器人3月初一口氣把現金比重從2成拉高到超過4成,我就會藉此給自己一個警覺,「是不是AI看到了什麼我不知道的風險即將來臨?」當作自己靈敏的現金水位指標。
不過機器人理財也並非都是優點,雙重收費是最根本的問題。提供機器人服務的業者會先收一筆託管費用,買賣也有手續費,再加上投資標的基金、ETF裡面也有管理費,所以若業者AI模型參數效果不彰,無法有效提供夠水準穩定的投資報酬率,對投資人來說,也是很傷的。

 

 

文章相關標籤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