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iPhone在美國製造,有多難
2025-05-25 22:35
更新:2025-05-25 22:35

近期美國前總統川普關於要求iPhone製造線遷回美國,否則將課徵高額關稅的。不過,個人認為市場對此事件的擔憂可能被過度放大了,以下看法供參考。
除非開放移民政策進口手機製造人才,美國極度缺乏技術人力資源
首先,美國vs其他國家,做手機的勞動力成本,差距實在太大!亞洲iPhone產線工人的時薪平均約為3.6美元。相較之下,加州的最低工資高達每小時16.5美元。在美國組裝和測試一部iPhone的勞動力成本,基本上是亞洲的4到5倍。倘若拉回美國製造,僅僅勞動力成本一項,就足以讓一部iPhone 16 Pro 成本增加25%,這還不計算美國其他的繁瑣的環保要求、合規要求、建廠成本…
更重要的是,這件事不僅僅是提高薪資就能解決。就算願意給更多工錢,美國國內也嚴重缺乏手機製造的技術人才供給。
蘋果(AAPL) 若決定將iPhone生產線拉回美國,不僅需耗時數年建廠,從招募產線技術員到手機工程師,在美國都會面臨招工困難、人才不足的問題。
若真要實現iPhone的「美國製造」,人才問題須先解決,只有兩條路可以選。第一種可能性,花至少四年時間培養大學相關科系工程人才 ; 第二條路,搭配移民政策的開放,讓更多(非中國的)亞洲、印度工程師能進來美國支援,才可能滿足手機工程師的缺口。然而,「更開放的移民政策」與川普「MAGA」政治路線完全背道而馳,所以機率也很低。
如果「美國製造」難度太大,那這齣戲會怎麼演?
由前段分析可知,要能夠實現iPhone在美國本土製造,這件事三年內(下次選舉之前)幾乎不可能成真
= 很難作為下一任選舉,川普或共和黨的「實質政績」。
如果排除「made in US」的可能性,那下一題就是:「25%的iPhone關稅,可能嗎?」
也就是說,蘋果寧願承受被課25%關稅,也不願將iPhone組裝線遷回美國。
但這樣一來…非但川普推動「iPhone Made in US」計畫失敗,還使得美國本土iPhone的售價,至少增加+25%的漲幅,變成全世界最貴的….?
這樣的結局,極不符合川皇的政治利益,所以應該也不是川普想要的劇本。
如果一切都只是川普尋求政績的政治操作,要嘛真的實現iPhone在美生產,要嘛強迫蘋果多繳「合理範圍的」關稅給政府。
+25%可能性太低,但+10%有機會
從比較務實的角度來看,「+25%」的幅度幾乎不可能,但談到「+10%」是有機會的。iPhone每次升級一代的產品售價,本來就會漲價,如果下一代iPhone 17、18漲個10%+反應關稅成本,這劇本反而算皆大歡喜。
美國政府能收到更多的關稅,而蘋果也「名正言順」將新一代iPhone售價提高13-~15%來「合理反映」上升的關稅成本。
最終我認為比較合理的結局應該是「川普對iPhone加稅,但幅度大約10%,不到25%這麼嚴重」,對蘋果而言,10%的關稅成本是可負擔的,是還能轉嫁給消費者的幅度,蘋果不致元氣大傷。
畢竟現在的蘋果,早已不只是靠賣手機硬體賺錢而已,更好賺的是背後的服務收入(軟體、App store、iCloud訂閱、廣告…),才是蘋果獲利成長的核心。蘋果有本錢被課徵「10%」左右的關稅,如果最終庫克能跟川普談到「只有10%」,應該就算安全下莊。
文章相關標籤
SK康德 ★ 國際股債專家、富豪軍師 ★ 各大講座力邀講師 ★ 曾任頂級外資PB、法人投資顧問,並在瑞銀集團(UBS)輔佐過許多億元級的高資產富豪 擅長高資產財富管理、美股投資、股債組合配置。現為人氣財經頻道「SK白話財經」創辦人,將過去輔佐富豪的理財心法,化作簡明易懂的財經知識內容。 畢業於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其後取得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碩士學位,學經歷橫跨資訊科技及投資兩大專業領域,標準的「π型人」,對全球半導體、雲端、軟體服務等資訊產業均有獨到觀點。
- 想讓iPhone在美國製造,有多難
- 川普施壓蘋果iPhone關稅,難度有多高
- 美國軟體族群 集體正熱
- 查看更多文章
最新文章
- 『存股不離可轉債』軟體創新高可轉債排行統計與心得分享-2025-05-23
5hours ago
- 【營建股週報】均線轉多大戶增持排名 //BC股倉
6hours ago
- 大盤指數高低震盪達239.1點,小跌18.72點,以21,652.24點收盤
6hours ago
- 想讓iPhone在美國製造,有多難
7hours ago
- 川普施壓蘋果iPhone關稅,難度有多高
7hours ago
★ 國際股債專家、富豪軍師 ★ 各大講座力邀講師 ★ 曾任頂級外資PB、法人投資顧問,並在瑞銀集團(UBS)輔佐過許多億元級的高資產富豪 擅長高資產財富管理、美股投資、股債組合配置。現為人氣財經頻道「SK白話財經」創辦人,將過去輔佐富豪的理財心法,化作簡明易懂的財經知識內容。 畢業於台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其後取得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碩士學位,學經歷橫跨資訊科技及投資兩大專業領域,標準的「π型人」,對全球半導體、雲端、軟體服務等資訊產業均有獨到觀點。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