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投資》碳權概念股大漲背後的虛與實...4 檔個股本業穩定獲利,可逢低購買!

2023-06-12 10:57

更新:2023-07-17 13:52

3,286

carbon

 

碳權概念股大漲背後的虛與實,4 檔本業獲利穩定可低接

為避免人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過度排放,2050 年達到「碳中和」(淨零排放)已成為各國重要政策目標,因此衍生出「碳權」的概念。台股市場中有哪些標的搭上這個熱門題材呢?

碳權(Carbon Credit)就是「碳排放的權利」。聯合國氣候公約《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各國獲分配一定額度的碳排放權利,而各國政府又透過法令規範境內企業排放二氧化碳的限額,企業實際排放量若低於限額,可將剩餘額度賣給額度不足的企業,而碳權交易所就是一個讓買家與賣家進行碳權交易的金融平台。

歐盟、新加坡、中國已先後成立碳權交易所,蔡英文總統公開宣示台灣最快也將於今(2023)年 7 月成立。長期協助政府及企業規劃碳權交易機制的「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認為,減碳績效將是未來企業競爭新門檻,淨零排放是可以賺錢的。

 

台灣碳交所正籌備中,相關題材已提前發動

台灣碳權交易所將由台灣證交所、國發基金合資成立,主要業務包括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宣導服務。內定兼任碳交所董座的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日前表示,碳交所可能來不及在 7 月上路,最有可能在第 3 季底、最晚 9 月成立,成立後第一階段將聚焦於國外碳權交易,而國內碳權交易將配合環保署法規進程及制度規劃。

隨著各國未來逐步落實節能減碳的政策目標,將製造業、服務業的碳排放納入管制,碳權交易將趨於活絡。儘管台灣碳交所尚未成立,相關題材在台股已提前發動,市場預期直接或間接擁有大量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林地或農地(茶園)的廠商會受惠,指標股包括華紙(1905)永豐餘(1907)農林(2913)、三陽(2206)。

華紙在兩岸植林逾 3 萬公頃,總面積比台北市大一些,公司宣稱合計固碳量(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化合物如澱粉等固態物質)約 290 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已委託查驗機構盤查這些資產的碳權價值。

華紙母公司永豐餘近年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回收再利用,以達到節能減碳),並新設碳管理事業群,將建構碳權管理平台,配合國內對碳定價的規範及碳權市場的發展,希望達到協助其他企業減碳、抵換或交易碳權的目的。

農林以製茶起家,在台灣擁有農地或林地近 4 千公頃。機車大廠三陽董事長吳清源 3 年前入主農林,就是看中其茶園、農林地抵換碳權的潛在價值,但考量台灣製茶本業難賺錢(不敵越南、中國茶葉低價競爭),打算將位於苗栗、南投與老埤等茶場,開放 200~300 公頃土地,出租給業者設置太陽能電廠,即改種綠電,估計一年土地租金收益可達 1.5 億~1.6 億元,希望明年至少不再虧損。

兼任永豐餘永續長的華紙董事長黃鯤雄透露,10~25 歲的樹吸碳能力較強,當森林成熟、不再成長時,吸碳量會下滑,所以要搭配適度砍伐利用、循環造林,才能不斷強化固碳,同時創造碳匯。

 

碳權須通過認證才算數 本業有獲利公司較穩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強調,企業要出售林地或其他任何碳權概念資產,必須在事前通過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且要先提出完整的計劃,通過後才能執行,未通過認證前都不算是真的碳權。

正崴集團旗下控股公司永崴投控(3712)森崴能源(6806),是台股中少數能搭上碳權認證題材的個股。永崴投控持股逾47%的森崴能源,轉投資持股 80% 的富威電力(以銷售綠電及儲能業務為主),而富威電力近期又策略性投資碳認證公司旭威認證,讓集團在綠能版圖的布局更加完整。

此外,電動車也具備碳權題材。以歐盟為例,2021 年汽車排放標準為「每公里排碳 95 克」,超過的車款須繳罰款 1 萬歐元才能賣,而 2019 年全歐盟車輛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每公里 122.4 克,電動車排碳量則僅約 1 半。因此,無法將排碳量降至上述標準的傳統汽車品牌廠,就會向電動車品牌廠購買碳權。

電動車品牌龍頭特斯拉先前在本業由虧轉盈前,就靠出售多出來的碳權認列龐大獲利,台灣能搭上相關概念的公司則有三陽、裕隆(2201),其中三陽積極推出自有品牌電動機車,裕隆今年底將量產自有品牌電動汽車。

企業在交易碳權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家產品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即產品生命週期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對於提供碳足跡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服務的倍力(6874)資通(2471)叡揚(6752)宏碁資訊(6811)等軟體公司,也帶來新商機,儘管目前營收占比仍非常低。

碳權是一種新興或另類「資產」,但是否可以變現、何時可以變現、會貢獻多少獲利,仍不明朗,國內也還沒有明確的遊戲規則,相關概念股主要是受惠政策題材所帶動的資金行情,跟過往市場炒作土地資產股類似,投資人最好是選擇本業獲利原本就相對穩健的個股,例如永豐餘、三陽、資通、永崴投控,在股價相對合理時布局,才比較不會受傷。

4 檔值得關注的碳權概念股

 

碳權價格反映政策、國情

根據聯合國旗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相較於 1850 年(後英國工業革命),2022 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以下同)1.1 度,預計 2025 年上升 1.2~1.3 度,若按現行各國承諾的減碳政策,到 21 世紀末,全球升溫將超過 2 度,最有可能到 2.5~2.8 度。

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指出,根據中央氣象局測站觀測資料,台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 110 年(1911~2020年)上升約攝氏 1.6 度,高於全球平均升溫 1.1 度,且近數十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李堅明指出,地球升溫或暖化,主要是因為人類長期大量燃燒石化燃料,不斷將二氧化碳(目前排放量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使得氣候災害(極端氣候)增加,除了衝擊環境與生態,也帶來龐大經濟損失,例如,美國近 40 年(1980~2021)氣候災害總損失高達 2.195 兆美元,平均每年約減損 535.4 美元(約台幣 1.61 兆),約占台灣 2021年 GDP 7,748 億美元的 6.9%。透過成立碳交易所,給碳一個市場認定的合理價格,對於企業朝低碳生產、打造低碳供應鏈可創造誘因,成為各國邁向 2050 年碳中和目標的重要策略。

 

淨零排放目標未達成前 碳權需求長期看漲

碳交易所主要交易標的為「碳配額」和 「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ertified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s,CCER)兩種,前者為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後者為擁有減排方法的企業自願主動申請CCER,提供碳交易市場額外配額,包括新能源、林業碳匯、沼氣等。
李堅明指出,歐盟是實施碳定價制度最成功的區域組織,今年以來「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簡稱EU ETS)碳價最高漲到每噸100歐元附近(折合台幣約3,210元)。
不過,各區域的碳權價格不同,走勢也不一致,這除了反映不同區域碳排放管制政策的差異,也因為國情不同。在各國達成淨零排放目標之前,碳權需求長期看漲,但如果經濟不景氣,企業大量減產、降低資本支出,碳權的需求也會降低。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文章相關標籤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