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找到飆股、提早布局?從快賺機會到長抱報酬一次搞懂

2025-05-06 14:43

更新:2025-05-20 10:32

105
【我們想讓你知道】
飆股總是在噴出後才被注意到,但其實它們起漲之前,早已藏著可辨識的訊號。你是否也曾錯過暴漲股,只因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找?這篇文章將帶你一次搞懂「快飆股」與「慢飆股」的差別:快飆股靠的是題材爆發與資金催動,慢飆股則是基本面深厚、長期默默創高。透過「3新2益」篩選法,搭配長期經營的護城河原則,你將不再靠明牌,而是靠方法找到下一檔真正有潛力的飆股。

 

文/陳威良《飆股新手的實戰筆記:簡單4步驟,小資也能季賺30%》

 

飆股有跡可循,不是靠運氣

  曾經讀過一段文章,印象非常深刻,大致上是說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基因會影響一個人的發展成就,意即基因確實可以影響人們成功與否。我常想,如果成功的人有成功的基因,那飆股一定也會有飆股的基因。 
  多年以來我都有個習慣,在年底封關以後,整理當年度翻倍上漲的飆股資訊,除了想知道自己當年度曾經掌握到了哪些飆股、錯過了哪些飆股,更想知道每年飆股這麼多, 似有各自的故事,但其實背後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或是起漲之前的蛛絲馬跡。

 

銅板價、低基期是飆股大本營 

  以近10年統計來看,每年動輒就有超過百家的公司股價翻倍,尤其當年如果大盤漲幅大,「漲倍股」順理成章也會特別多。進一步來看,年度股價漲幅前10名個股,許多漲幅不只1倍,有的甚至超過10倍(見圖表2-2-1)!能夠飆漲數倍的前提之一就是股價低,所以50元以下的銅板股可說是飆股大本營。
 

快飆股的特徵:低價+低基期+題材  

  由歷年的飆股排行榜還可以發現,每一年的飆股名單都不一樣。這是因為台股是淺碟型市場,整體股票市值規模並不大,題材多,資訊又很發達,有限的資金在這麼多的類股當中,每一年都會不斷去尋找下一個會更好的標的,主力大戶獲利了結之後,通常不會再回頭拉抬漲幅已大的個股。 
  講白了,前一年的得獎者,隔一年往往落榜,因此前一年大漲過的飆股,來年我對它的興趣會大幅降低。所以基期低,是飆股養成的另一個重點。而這種「保鮮期」在1年以內的飆股,可稱之為「快飆股」。 

 

快飆股與慢飆股的差異

  相對地,還有另一種「慢飆股」,乍看之下漲勢沒有快飆股那麼猛爆,甚至會覺得股價牛皮溫吞,但時間拉長以後,回頭檢視卻大吃一驚,原來長線漲幅十分驚人。最經典的範例就是護國神山台積電,過去10年累積報酬率超過了 10 倍!但多數時候如果你常盯著它看,會以為它一直在原地踏步。 至於要如何篩選飆股呢?首先,我想釐清的是,股價翻倍或暴漲如果只是來自於題材炒作或主力鎖碼拉抬,那麼股價的強勢也只會像放煙火一樣,璀璨過後,怎麼漲上去就怎麼跌下來,這類型的飆股容易掉入主力養套殺的陷阱,散戶切勿盲目跟進,而且這種飆股的行情難以事先掌握。假如不靠打聽消息、亂聽明牌來投資,飆股能否透過資料蒐集與研究來挖掘呢?
  賺取波段獲利的「快飆股」,因為利多消息的發酵,或是市場資金的認同,可能偶爾會帶來短線飆速或是連飆漲停的樂趣。如果希望長線存股能存到「慢飆股」,我也會分享一些類似台積電、有營運護城河為後盾的個股,值得大家追蹤研究。 
 

篩選快飆股留意「3新2益」 

  所謂「3新2益」指的是:新產品、新訂單、新產能,以及意料之外的利多、實質財報利益。符合其中的條件,即有 可能股價噴發。 

新產品

  科技產品總是推陳出新,例如全球智慧型手機早已飽和, 但三星、華為等品牌相繼推出摺疊式手機,全新的產品就創造全新的商機,摺疊手機最主要的零組件就是軸承,讓早已跨入的富世達(6805)成為同業中的大贏家。 
  又例如零售業為了制訂更彈性的產品價格策略,紛紛導入電子貨架標籤,取代以前的紙標籤,不僅能快速調整售價, 也可以節省人力,電子紙龍頭元太(8069)因為打入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供應鏈,股價因此翻倍上漲。 當新產品問世時,可關注產品的市場規模有多大?年均複合成長率多少?相關供應鏈的進入障礙高嗎?可以特別鎖定具有先行者優勢的大廠,通常在初期會有接近獨占的地位, 此時就是股價起飛的黃金時期。 

 

新訂單 

  當公司在法說會上,透露公司爭取到新的訂單,除了會讓EPS(每股盈餘)往上提升,如果是國際大廠訂單,取得的門檻高、技術含金量高,更會帶動本益比評價調升,如此一來,就能創造「雙引擎」的效應,帶動股價噴發。
  例如鴻海(2317)過去幾年股價都在百元附近徘徊,還被戲稱為「股票界的不動產」。但是在2024年3月公司透露 拿下輝達(Nvidia)高階AI伺服器機櫃的獨家代工,高單價與高毛利的新訂單,讓鴻海終於撕下蘋果(Apple)「iPhone 組裝廠」的標籤,本益比跟EPS向上,觸發雙引擎效應,即使股本龐大,也能在半年內股價足足翻了1倍以上。 

 

新產能 

  公司公開宣布要擴廠的訊息,就是利多的關鍵字,尤其是只有特定公司擴大產能,而其他同業未跟進時,表示很可能是訂單重新洗牌分配。例如生產香菸濾嘴絲束的材料-KY (4763),為因應俄烏戰爭後的轉單需求,公告將於2023年陸續擴增絲束產能,預計新增產能規模高達85%。果不其然,當年度隨著新產能持續開出,再加上調漲售價,營收月 月創下歷史新高,股價也從100多元一路飆破千元。 
  當一間公司宣布擴產,一定要進一步去了解原因:是為了什麼樣的客戶和產品?預計產能貢獻何時開始?生產曲線與良率變化的幅度?折舊費用如何攤提?如果產能增幅越高, 就代表基本面和股價的爆發力越強。 
  但也有例外必須小心,假使產業早已旺了好多年,才聽 聞多家同業公司都在擴產,我反而會擔心供過於求的後遺症, 例如面板、太陽能、IC載板都曾因過度擴產讓產業陷入反轉。
 

意料之外的利多 

  市場常說「利多出盡」,如果利多消息人盡皆知,而且同樣的利多已經在同一檔股票被炒作多次,利多效應就會遞減,最後索然無味,所以利多公告的初期,對股價的刺激作用才會明顯。 
  百和興業-KY(8404)原本股價水波不興,在低檔盤整, 2024 年9月底公司在法說會上提到已成為運動新興品牌On running 的緹花網布最大供應商,消息曝光後股價連噴3根漲停,因為在此之前市場上幾乎沒有人知道On和百和興業-KY 的關係如此緊密。 
 

實質財報利益 

  有些利多消息,可以支撐股價長期向上,相對地,有些利多消息,只讓股價上漲曇花一現,差別就在利多的想像題材究竟能否帶來實質的獲利效益。 
  幾年前曾經很夯的元宇宙題材,當時大家覺得這是跨時代的新產品,可以應用在娛樂、商務、會議、教育等,偏偏「想像都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如今元宇宙的話題雖不至於泡沫化,卻已是明顯退燒,什麼時候熱潮能再來?大概還是得要相關公司的實質獲利成績拿出來。 
  「3新2益」是幫助大家篩選快飆股時能化繁為簡,不過, 在過濾的時候,不用同時符合這幾個條件,這比較像是投資檢查表,符合1項好,2項更好,然後搭配股價的位階來思考是不是現在要進場?
 

慢飆股的選股邏輯:基本面+產業龍頭

  談完了快飆股,相對地,還有另一種「慢飆股」,就像個忠實伴侶,雖然沒有浪漫情人的甜言蜜語,但是總能用力守護、全心對待,該給的,一樣也不會少,投資慢飆股的幸 福感,其實更踏實。 
  要能成為慢飆股,值得安心長抱參與長多行情,當然必須要有基本面推升和加持,而且還要有難以被複製取代的競爭力,簡言之,就是要擁有強大護城河的優勢,所以通常是產業龍頭股。 

 

慢飆股的選股方式:543原則

  我存股特別喜歡鎖定慢飆股,除了在218元就幫小孩投資了台積電,至今1股未賣,其餘的存股投資組合大致上偏好「543原則」:年年配現金股利且殖利率>5%,近4季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15%,長期毛利率>30%。 
  台積電的產業前景人盡皆知,股價表現也真是不讓人失望,最近10年有8年上漲,擊敗大盤的機率也達到8成。不過其實台股之中還有不少優秀的A+企業與隱形冠軍,在過去 10 年裡,不論碰到空頭市場還是股災,全年正報酬的機率也超過8成,包括10年全都上漲的士電(1503),累積總報 酬624%,而10年之中上漲9次的像是金像電(2368)、帆 宣(6196)、微星(2377)、新產(2850)、卜蜂(1215)、 華固(2548)、裕融(9941)、元大期(6023)等,累積總報酬率亦介於400%~1,436%,值得讀者參考研究。

 

股價高度看基本面,速度看籌碼面 

  我投資的口訣之一是:「基本面決定股價高度,籌碼面影響股價速度。」無論你想要選擇快飆股或慢飆股,一定要記得,避開沒有基本面支撐、太過投機的飆股,過度炒作的飆股,特徵就是股價上漲的時候通常會伴隨市場傳聞消息, 法人不碰但資券籌碼大增,但細看其基本面是「空虛」的, 沒有營收動能和現金流入,茫然跟著進場梭哈,很有可能成為牌桌上的輸家。

 

本文摘自《飆股新手的實戰筆記:簡單4步驟,小資也能季賺30%》,出版社:金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Mumu;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文章相關標籤

想要收藏您喜愛的內容嗎?

加入會員即可收藏